完整的HSE管理体系构架清单
HSE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一份HSE风险管理体系构架清单,与各位分享,仅供参考!
体系元素 | 审核要点 |
1.1安全生产方针 | 传达、宣贯安全生产方针,并保留相关记录。 |
1.2安全生产责任制 | 制定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
责任制颁布后对员工进行宣传、培训并保留相关记录。 | |
对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到位情况进行年度评估。 | |
制定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到位情况考核办法,并执行。 | |
机构与职能发生变化时及时对责任制进行修改。 | |
每年对责任制的全面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进行回顾,对存 在的问题进行修订。 | |
责任制修订后与员工进行沟通。 | |
将员工拒绝程序向所有的员工进行沟通与说明。 | |
员工清楚拒绝程序。 | |
客观调查和统计分析拒绝事件。 | |
对拒绝事件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 |
1.3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标准 | 获取法律法规的渠道畅通。 |
建立了法律法规与标准清单(库),并识别与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的有效性及适用条款。 | |
车间级制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并有编制、审核和批准人员签字。 | |
每年对建立的法律法规与标准清单(库)进行回顾。 | |
1.4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 | 根据上级要求层层分解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 |
收集上级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文件化资料,提供本单位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文件化资料。 | |
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量化分解,做到可测量。 | |
制定实现目标与指标的各层次工作计划及保障措施。 | |
工作计划按期顺利开展。 | |
每月召开安全生产分析会定期对目标、指标和相应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测、分析。 | |
对工作计划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 | |
每年对目标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回顾,包括经验、存在问题及建议措施。 | |
1.5安全生产会议 | 按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 |
会议形成会议记录,并明确工作任务、完成的时限、责任人。 | |
对会议提出的行动或建议措施,进行跟踪、检查、验收、反馈及效果评价。 | |
1.6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 | 配备了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
构建了车间、班组二级安全管理网络。 | |
安全区代表、内审员、事故/事件调查员参加了相关培训。 | |
被任命的安全区代表、内审员、事故/事件调查员有任命书,并知晓和履行职责。安全区代表每月开展检查。 | |
1.7安全生产文件与数据的控制和管理 | 有安全生产过程所需的文件,包含:工作标准、技术支撑标准、记录格式及检查表、上级发放的通知、会议纪要、通报等。 |
安全生产过程所需的文件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 |
每年对安全生产文件管理进行回顾,及时清理。 | |
1.8流程与变化管理 | 工作和管理流程化 |
1.9安全生产信息沟通 | 针对以下情况向员工进行了沟通,并有相关记录: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管理标准和要求;企业标准、制度;有关生产及事故/事件信息;风险概述;应急程序及设施;纪要、简报、简讯;员工或相关方对安全生产的建议和抱怨 |
负责人每月与员工就安全重要内容对话,对话是否满足以下要求:对话采用一对一方式;对话前提前做好计划;处理特定的或与员工关心的安健环问题 | |
员工熟悉合理化建议制度,掌握建议的渠道、方式 | |
将收集的建议登记,并递交上级部门。 | |
1.10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 | 完善承包商合同签订以及安全资质、培训、产品质量和服务保障能力、安健环表现的相关资料。 |
对承包商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 |
按期对承包商作业现场进行检查和评价,检查中关注承包商的安健环表现,并将评价结果向物质供应中心和技改室上报。 | |
1.11安全科技 | 涉及本部门的安全科技项目应做好实施前的风险分析及应用过程控制措施的落实。,是否对运用效果进行了回顾。 |
1.12纠正与预防 | 制定涉及本单位的纠正和预防行动工作书面计划,计划中包含:执行纠正和预防行动的责任部门、人员、事件。 |
纠正和预防行动执行情况得到及时反馈。 | |
从以下方面收集纠正与预防计划项目: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危及安全生产的问题;变化管理;检查与审核;事故/事件调查;风险评估;任务观察;培训程序评估。 | |
各级人员按要求执行纠正与预防计划。 | |
纠正和预防行动的执行情况每月沟通。包括:管理责任人与执行责任人沟通;执行责任人与安全区代表、员工沟通,并有沟通的资料或记录。 | |
在执行过程中,必要时对纠正与预防行动计划进行调整。 | |
跟踪纠正与预防行动效果,评估其是否解决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否降低或消除了风险。 | |
纠正与预防行动执行、跟踪、反馈、沟通记录保存完整,并方便随时可以查阅和使用。 | |
2.1风险评估与控制总体原则 | 建立设备、作业、职业健康与环境风险评估的实施工作计划,并明确风险评估工作任务、完成时间、责任人员 |
对开展风险评估的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方法的培训。 | |
开展危害辨识工作 | |
开展基准风险评估 | |
开展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 | |
开展持续的风险评估,、设备、作业、环境及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的进行时时动态控制和分析 | |
对风险评估结果中不可接受的风险制订了控制措施 | |
在每年或内、外部变化发生时对风险评估进行回顾和更新 | |
风险评估的结果文件化,年度风险评估需由领导签字形成书面文件。 | |
针对基准风险评估结果中所有高风险的问题和发生的事故/事件暴露出的所有高风险问题进行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 | |
对风险评估结果中不可接受的风险制订控制措施,明确了措施实施、完成的时间和责任人。 | |
对风险控制措施实施的效果进行测量、评估。 | |
2.2总体风险评估 | 开展了中期(2-5年)风险评估工作 |
开展了短期(年度)风险评估工作 | |
运行中遇到方式变化等情况时及时进行电网风险评估 | |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潜在风险: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 |
按照上级要求的方法开展电网风险评估分析 | |
风险评估报告提出了以下措施建议 --存在的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 --重要事故处理预案(原则) --运行管理措施建议 | |
风险评估结果及时提供给规划、基建、运行、生产管理部门 | |
2.3设备风险评估 | 制定设备风险评估计划 |
设备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设备的风险评估并熟悉评估方法 | |
建立了关键设备清单 | |
对关键设备实行了分级管理 | |
关键设备清单定期进行回顾 | |
对识别的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与之相关的安健环影响及故障模型,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措施 | |
评估结果文件化,经本单位分管领导签字。 | |
每月对设备风险进行控制分析,保存分析记录并定期对分析进行回顾与更新 | |
对设备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 | |
2.4作业风险评估 | 对作业风险评估人员进行培训,并有培训记录或资料 |
对作业危害进行了辨识并对风险进行了评估 | |
对作业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 |
对预防和控制措施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 | |
对作业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回顾 | |
作业风险评估结果文件化并发布,每月对作业风险控制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保存相关记录和资料。 | |
开展关键任务识别与分析并编制一份关键任务清单 | |
所有关键任务都建立作业指导书 | |
每年变化时对关键任务进行回顾 | |
发生变化时对关键任务进行回顾 | |
2.5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 有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具体工作计划 |
识别和评估健康危害及其影响 | |
列出影响员工健康的危害因素清单 | |
确定暴露于健康危害的员工人数、暴露时间及其相关风险 | |
对识别的影响员工健康的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 |
列出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因素及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清单 | |
针对识别的环境影响因素已制定了控制措施 | |
2.6风险概述 | 依据基准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风险概述,风险概述结果要运用于电网、设备、作业、环境及职业健康风险控制 |
定期或发生变化时,对风险概述进行回顾并更新 | |
3.1应急管理与响应 | 根据公司应急预案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
对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并保存记录 | |
自行开展或参加公司应急演练 | |
对演练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改进处置方案。 | |
重要生产场所的显著处是否张贴了紧急疏散路线和紧急联系电话 | |
3.2事故/事件管理 | 对员工进行事故/事件报告、信息传达与学习的培训 |
所发生的事故/事件都按规定得到及时报告 | |
上级下发的事故/事件信息及时在部门内进行沟通 | |
基层班组、生产人员是否对事故/事件信息进行针对性学习 | |
4.1标识管理 | 对所需标识进行识别 |
将识别出的标识上报安全监察部 | |
对标识进行检查并保留记录 | |
向员工和承包商传达标识的意义,有资料或记录 | |
按变化管理要求对标识进行回顾、更新 | |
4.2划线管理 | 对所需划线进行识别 |
将识别出的划线上报安全监察部 | |
对划线进行检查并保留记录 | |
向员工和承包商传达划线的意义,有资料或记录 | |
按变化管理要求对划线进行回顾、更新 | |
4.3通风 | 对生产作业场所空气质量进行风险识别评估 |
向生产技术部上报空气质量检测需求 | |
根据风险评估或监测结果,完善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 | |
为进入空气条件不能满足安全与健康要求的作业现场人员配置个人防护用品 | |
按期对通风系统与设备、设施进行检查 | |
对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检查,并对不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采取有效措施 | |
按变化管理要求对通风进行回顾、更新 | |
4.4照明与能见度 |
上一篇:质量改进有效的管理办法
Copyright©2017 yuyangzix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认证咨询热线:0755-22275687手机咨询热线:13058008885![]() 扫一扫 加关注 |